《认知觉醒》之触动学习法
本文为《认知觉醒: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》读书笔记
每个人拥有自己的认知体系,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弱,往往来自于自己的认知体系。
由于大部分人从小受到应试教育的熏陶,学术上的知识体系(概念、公式、原理、案例)往往是确定的、通用的,是可供所有人学习和参照的;所以大多数人都希望走捷径,找一个最权威、最确定的认知体系去学习和照搬就好了。
但是认知体系很难照搬照抄,也没必要。
我们不能以「寻找最优认知体系并全盘学习」为标准,忽略了他人的认知体系与自身实际需求的差异,因为个人成长的目的已经不是「知道和理解」了,而是「判断与选择」。
所以在个人成长领域,没有最优、最确定、最权威的认知体系,只有最适合我们当前状态的认知体系。
那么,如何丰富自己的认知体系呢?
比如:看《认知觉醒》,其他类似的书,高手们的分享等。而学习高手们认知体系的流行方式往往是:
- 一些人热衷于谈概念,张口闭口就是某某模型,好像知道了这些就拥有了完整的知识体系;(比如我今天在这里谈「触动学习法」)
- 一些人相对勤奋,他们看书、画思维导图,为自己能整理出一个“完美”的结构框架而欣喜不已;
- 一些人博采众长,对别人的知识体系如数家珍,甚至还能互相整合,感觉自己看穿了一切。
只是美好归美好,现实归现实。折腾了一番之后,他们发现自己还是问题重重,少有长进,除了知道,一切照旧。此时,就很容易出现作者在第一章里提过的【定位焦虑】。
作者也提到过,焦虑的原因就两条:想同时做很多事,又想立即看到效果。所以认知的提升,本身也不是一蹴而就的。
这里,作者提出了触动学习法,即通过在阅读时找到「最触动」自身的点并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相关联起来,转化并运用。我们不需要也不能抱着寻找最优的知识体系,来学习并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。
不要在意形式上的完整,只学让自己触动的,哪怕只有一个点、一句话,也是值得。
不要急于求成,人的能力是无法跳跃发展的,只能在现有基础上一点一点向外扩展,而扩展的最佳区域就在舒适区边缘。而处于自我认知圈边缘的知识与我们的实际需求贴合得最紧密,因此也更容易让我们产生触动。
最终,搭建个人认知体系的真相: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,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,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。
仅仅触动还不够。不是所有的触动都是有效的。提升认知的目的,还是「判断与选择」。所以,对于这些能够触动我们的点:
-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,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。
- 尝试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,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。
- 尝试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,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。
如果无法做到,那说明可能是「伪触动」,而「伪触动」离我们的真实需求很远,所以放弃也罢,不必迷恋。在我们真正需要并能够驾驭的时候,又会被重新触动。